“南雍地学大讲堂”第四期——潘永信院士“火星探测的科学进展”专题讲座成功举办

发布者:张振发布时间:2025-09-09浏览次数:105



202598日,“南雍地学大讲堂”第四期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潘永信院士,以“火星探测的科学进展”为主题,为200多名师生带来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思想启发的知识盛宴。报告现场座无虚席,师生们专注聆听、积极思考,浓厚的学术氛围贯穿始终。报告会由陈天宇院长主持。

潘永信院士的报告由四个部分构成,火星探测任务回顾、重要科学问题与认识、我国首次火星探测的科学进展和火星科学研究前沿展望。

潘院士以火星探测的科学意义为引,阐述火星作为地球近邻的独特价值。随后,潘院士梳理了人类火星探测的关键任务:“水手-4”实现火星飞掠,“水手-9”开展环绕探测,“海盗-1”首次实现火星着陆。探测目标从单纯寻找水与生命,逐步转向探究宜居环境与生命存在可能性,清晰呈现了探测任务从初步探索到深度研究的递进过程。

在报告的核心部分“重要科学问题与认识”中,潘院士围绕“水与宜居性”展开深入解读。潘院士指出,目前学术界认为火星早期北部低地存在大规模液态水。环绕探测中,探测到火星两级冰盖地貌、“流水痕迹”;着陆探测中,凤凰号发现极地地下水冰、机遇号证实水岩反应、好奇号揭示古湖泊沉积序列、毅力号探测到古三角洲-湖泊体系,这一系列成果为火星“水史”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撑。在“火星演化”方面,潘院士总结:诺亚纪火星曾富含液态水,进入西方纪后转为干旱、寒冷、氧化环境,仅存在间歇性温暖期。关于“生命探寻”,他特别提到火星大气中甲烷的季节性变化——这一现象是否由产甲烷微生物活动引起,引发师生思考。

在“我国首次火星探测的科学进展”部分,潘院士重点介绍 “祝融号” 成果。祝融号着陆乌托邦平原南部二分线附近,发现地表混有富钙贫镁物质,检测到地下水蒸腾形成的含水矿物与结壳。低频雷达探测揭示火星水活动从强至弱演化,磁场原位测量引发火星磁场异常原因的探讨。

最后,潘院士分享了四个研究前沿方向——火星生命探寻、火星气候、火星地质、火星内部过程。他指出,可以加强类火星环境的生命信号研究,并采用多器联测突破认知局限,通过连续观测,使年际、季节气候变化研究成为可能。

在提问互动环节,现场交流氛围热烈融洽,不同学术背景的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,刚入学的2025级本科新生也大胆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,大家围绕火星探测器选址、生命探索、宜居性、磁场特性、地势二分性等核心议题,提出自身困惑与思考方向。

第四期 “南雍地学大讲堂” 报告,以火星探测进展为核心,从人类探测脉络、核心科学问题,到“祝融号”成果与前沿方向,为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,互动环节亦迸发思想火花。潘永信院士解答疑问时,特别寄语25级新生,希望此次分享成为他们探索行星科学的起点,鼓励其扎实学好数理知识与专业本领,积极投身科研,为祖国深空探测与行星科学注入青春力量。

报告结束时,陈骏院士为潘永信院士颁发了南雍地学大讲堂嘉宾”证书,感谢他为我校师生带来的精彩报告以及长期以来学院的关心和指导。学术报告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。


文字:占宁丽、茅单文

图片:学院教师

审核:董婷